跳到主要內容

淡水半日遊(下)

我寫到哪兒了?我得再想想,人到了一定年紀,記性總是差了點…。

走過了滬尾偕醫館及禮拜堂後,我沿著馬偕街隨興的漫步,享受著冬日午後的溫暖陽光。走過了寧靜的小巷,穿越了涼爽的綠色隧道,眼前浮現出一片青翠的草坪,以及一棟純白的建築。這是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,簡稱為小白宮。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暱稱,感覺上總有那麼一點點的俗氣。

這棟白色的建築,是當年清廷為了處理海關事務,聘請了不少外籍人士前來協助,提供他們辦公之用。雖然建築的外貌與庭園維護的不錯,可惜內部的陳設太過現代化,有使用了液晶電視的導覽系統,還有人氣商品Miffy。我不知道這Miffy跟古蹟有什麼關係,古蹟的內部擺設沒有太多對官邸的介紹,反倒是Miffy充斥,令人感到有點不倫不類,更讓我對管理單位的作為有點不敢恭維。

拍了幾張照,我也不想再多待一分鐘,便尋著小巷繼續我的探險。寧靜的小巷讓我感覺無比的輕鬆,沒有壓力的信步走著。來到了曾經熟悉的斜坡入口,我知道已經走到我的目的地 - 紅毛城。

以前沒仔細弄清楚過紅毛城的歷史。這次來到這裡,剛好舉辦了一個紅毛城的文物展,讓我可以好好的了解一下它的過去。從西班牙人、「紅毛」荷蘭人,一直到後來的英國人,紅毛城從小小的木搭堡壘,到紅磚建造的堅固碉堡,紅毛城前後經過多次易主及修建,才有今天的規模。這次展出的文物大多是荷蘭東印度公司(簡稱VOC)的文物,從航海工具、文件、錢幣到武器一應俱全,更有相關時期重要人物的介紹。我想對我來說,雖然要稱得上是了解還有些距離,不過倒也算是又長了些見識。

嚴格講紅毛城並不算大,走馬看花可能二十到三十分鐘就能看完;可是我卻足足花了快兩個半小時才逛完,連牆上的漆都仔細的端詳了一番。不過我一直有個疑問,就是房子內的文物,有多少是真品呢?(可能都是後來的仿製品吧!)

轉眼到了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分,這是我最喜歡的時刻。我喜歡用我的相機拍攝夕照時的雲彩,還有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色。我耐心的等待,等待夕照西沉的最後一分鐘,按下我的快門,為這次淡水半日遊畫下愉快的句點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Linux 雙螢幕顯示設定

回頭看了一下 Blog 的更新日期,上一篇發文已經是三年以前。 最近手上剛好有一部新筆電安裝了 Linux 後,想透過 HDMI 界面來連接第二顆螢幕,可是卻怎麼樣也沒有辦法投放到第二顆螢幕上。寫下這篇文章作為紀錄。 我的配備如下: Intel 整合顯示晶片 Nvidia Geforce GTX-1050 顯示晶片 筆電內建 LCD 螢幕 外接 BenQ EL2200 螢幕 HDMI -> VGA 轉換器  透過 xrandr -q 指令來查詢目前的顯示狀況:  畫面中出現我的 HDMI 界面是處於 "disconnected" 的狀態,可是我明明就是把轉換器插在 HDMI 座上呀! 又透過了 nvidia-xconfig --query-gpu-info 查詢,我可以查到我的 Nvidia GPU 已經被驅動,同時連現在螢幕上。 到這裡為止,我查到的資料及問題解法,不外乎是要求安裝 GPU 驅動程式(我已經安裝了,所以可以透過 nvidia-xconfig 查到 GPU 的狀態),或是使用 xrandr 增加顯示模式,然後把訊號投放至螢幕上;但這些都沒有辦法真正解決我的問題,螢幕的指示燈處於無訊號的狀態,螢幕上空蕩蕩的漆黑一片。 因此,我改變思考的方向,將問題的調整為 XWindow 的設定問題,並著手尋找將系統設定為雙螢幕的可能。目前新版的 XWindow 已經可以透過自動偵測的方式完成設定,不需要預先準備 xorg.conf 這個設定檔。但是若要自行對 XWindow 進行配置,那勢必需要產生這個檔案。所幸目前的工具很方便,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參數,產生一個基礎檔案;我們再利用這個檔案為基礎,調整為我們需要的配置。 我使用了以下的指令,完成設定檔的產出: Xorg -configure 這個指令只能在 Console 模式下執行,而且執行時需要把目前執行中的 XWindow 停止;完成後,會在執行者的目錄下,產生一個 xorg.conf.new 的檔案。把這個檔案移動到 /etc/X11/ 目錄下,並改名為 xorg.conf 。 nvidia-xconfig 它會參考剛剛的 xorg.conf ,並把 Nvidia 驅動程式相關的設定填入。需要有 root 權限。 ...